推荐:
小品屋> 明星资讯> 《坚不可摧》怎么样
《坚不可摧》影评:导演自身功力始终是核心
发布时间:2015-02-01

  (文/大老虎小老虎)看《坚不可摧》让我想起赵薇的《致青春》,前者请了科恩兄弟修改剧本、科恩的御用摄影狄金斯、李安的御用剪辑蒂姆史奎尔、与李安等各个名导名片合作的奥斯卡级别配乐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后者有监制关锦鹏和编剧李蔷的倾情协助,就连分镜头都是一帮大卡开会一一确定。当然《坚不可摧》背后的大卡们更加技高一筹更加大牌,自然轻松在某些方面将片子推上了一定质素的层面。但是两部片子都因为导演个人的能力问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成效。

  其实我还是对科恩兄弟的编剧很失望的,因为剧本和导演的关系剪辑水准也差强人意。唯有摄影和配乐尚值得一提,尤其是摄影,在我不知道是狄金斯之前我还在为朱莉导演很多时候的镜头感点赞,但现在我会疑惑究竟是导演的功劳还是摄影师的功劳。而配乐的某段落让人觉得在效仿少年派。

  全片分开来看比较一气呵成的片段是空中战斗和大海漂流的两大片段,在空中战斗中,一个女导演能够有那样利落的镜头转换和空间切换实属难得。大海漂流对比李安的珠玉在前,这么一半个多小时并没有吸收精华沉淀厚度。然后这两个相对较好的段落再与前后的两大段落组成了四部经典电影的回忆网,没错,整部电影就是这样被割裂开来了,在四个让人产生割裂感的主题段落中都能找到经典的影子,而导演浅显的表面的人物刻画始终无法让观众进入到故事中去深刻地感受人物,无法让人对这么一个苦难的人物历程和命运产生急切的关注与揪心,反倒越来越让人出戏,一个字:散!但是朱莉却学会了最容易学的东西:各种煽情桥段。

  看到结尾的字幕,再了解这个真实人物,更加对导演失望,导演是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将本应最具影像表现价值和主题表现深度的东西用镜头叙事表达,还是导演自身的认识与取舍偏离,我很疑惑。让我们看看那些很多应该表达没有表达,那些被改编煽情之前的真实人物素材吧(以下除括号中的内容大部分段落是摘抄海水房间的影评资料):

  故事主人公Zamperini是美国加州意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后裔。从小他就精力旺盛,加入学校田径队让他远离了街头的打打杀杀,体育天赋让他破了一些纪录,但更惊人的是,他入选了美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去参加了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并受到了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的接见并与之握手——尽管他的五千米成绩仅为第八。(电影中有必要让他成为冠军来煽情吗,与希特勒的握手明明更具有戏剧讽刺冲击力)

  Zamperini又在战俘营里被不断虐待,直到战争结束,他仍然要面临“创伤后压力症侯群”对他的精神折磨,好在他还有关心他的妻子和福音传道者Billy Graham的帮助。(战后的战争创伤和福音传道就用结尾字幕来告诉观众,are you kidding me?!)

  他和菲尔、迈克三个人在海上的一艘救生筏上漂浮,在一个几乎没有救生设备的筏子上,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绝望之中,肉体时时刻刻都在受着没有食物、没有水和暴晒或暴雨的煎熬之中,精神上也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得救。而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和菲尔的乐观却救了他们。他们虽然面对着最困难的境遇,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获救之后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绝望过,而是直面所有的苦难。Louis(路易·赞贝里尼)和战友用智慧用坚持用信仰,面对了死亡一次又一次的临近。一个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是浩渺无边海上生活中,3个人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每天晚上听louis 详细地描述记忆中妈妈在厨房用什么样的食材如何烹饪热气腾腾的食物。就是在这种“幻想中的美食”的支撑下,几个男人坚持着生吃海鸟海鱼肉茹毛饮血的日子。

  相比之下,另一个战友迈克却和他们不一样。书中写到:“尽管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是他们三人迥异的态度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命运。路易和菲尔用希望代替恐惧,坚持不懈地设法生存,而每一次的胜利都增加了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迈克的畏缩情绪似乎让他变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愿意参与其中,意志就越发薄弱。因此,虽然他的活动量最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体能反而衰弱得最快。无论是路易和菲尔的乐观向上,还是迈克的一蹶不振,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原著中这样写到:“Louis(路易·赞贝里尼)清晨从梦中醒来,发现世界一片诡异的宁静,海面平静到似乎是一片人类可以行走的陆地。没有一丝风。救生筏大海和世界,如同凝固在了画中。当远处的鱼跳出海面,他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海水溅起的声音。一直以来的饥饿,干渴和对死亡的恐惧,也似乎瞬间从身体中蒸发掉了。那一刻心中留下的只有愉悦,感恩和平静……”(就像朱莉看第一版剧本时没有看书的情感触动,我们看你的电影也一样,完全没有原著和真实人物事迹与心理所带给我们的情感触动,海上漂流那一段与上面的文字相比表现弱极!)

  二战结束获救后,归来的绝地战士路易·赞贝里尼深受战争阴影纠缠,战争过去了,仇恨过不去;生活好起来了,精神却没有好转。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然而他已然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度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终于从战争带来的伤害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幸福而长寿的老人。 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传奇一生,昭示出面对叵测命运坚韧意志的可贵,以及对于残酷战争的血泪控诉。路易在最终获救之后,曾有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受到那么多苦难,我会自杀。

  这是一句实话。能够支撑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明天会更好”的一种愿望,如果“知道”、或者认为明天会更差,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自杀。对于路易来说,在海上的时候他并不需要自杀,因为那时对于他来说,“死亡是最不需要着急的事”,他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到了日军的战俘营里,却并不是这么回事了。路易每天遭受着毒打,身体和心灵全都受到巨大的考验,而且永无天日。在海上漂浮如果不死,肯定有到岸的一天,可是在日军战俘营,他唯一能够盼望的就是胜利,可是如果胜利,他们又很可能遭到日军的屠杀。路易日复一日地遭受痛殴,对于他来说,活到明天就意味着还要多挨一天的打,活到下周就意味着多受七天的打。所以活着反而真的需要勇气。